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吕氏春秋》卷一九《举难》
【意谓】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国家衰亡的政治原因。
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
——《管子 ? 禁藏》
【意谓】国家多了那些自私的勇士就会兵力衰弱;官吏中多了那些精于谋私的人就会法度混乱。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战国策 ? 赵策二》
【意谓】长子有私心则家庭必定混乱,大臣谋私利则国家必定危亡。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宋 ? 辛弃疾《美芹十论 ? 观寡》
【意谓】自古以来国家统一分裂的局势,往往取决于民心。
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
——《琼琚佩语 ? 修己》
【意谓】端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灵深处严以律己。
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吕氏春秋》卷一《贵公》
【意谓】秉公办事得天下,徇私舞弊失天下。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韩非子 ? 有度》
【意谓】只要去除私心杂念实行公正法度,就能百姓安定,国家太平,只要抛弃自私行为而按公正法度行事,就能兵力强盛而克敌制胜。
天下唯公足以服人。
——《明史》卷二三五《王汝训列传》
【意谓】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令人信服。
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宋史》卷四三八《儒林列传》
【意谓】创业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守业的要旨在于慎重谦恭。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 吴兢《贞观政要 ? 论公平》
【意谓】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就在于处事要公平正直。
治国莫先于公。
——宋《司马温公集 ? 为言治所先上殿札子》
【意谓】治理国家首先要公字当头。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意谓】依靠德行就能兴盛,倚仗暴力就要灭亡。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元 张养浩《牧民贵告》卷下
【意谓】宁愿秉公而贫穷,不愿徇私而富足。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汉 刘向《说范 ? 贵德》
【意谓】按人们本来的愿望,没有谁不希望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而实现不了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受到了利欲的损害。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元 张养法《牧民忠告》。
【意谓】愿为了克己奉公而贫穷,不要因假公济私而发财致富;宁可由于谦让而得不到私人利益,不应为了钻营竞争而有损于他人。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吕乐春秋》
人欲自见其形,以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以待盅臣。
——《资治通鉴》
千里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后汉书·张衡传》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战国·韩非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晋·陆机《猛虎行》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隋·王通《中说》
水清沙自洁,官闲弊自绝。
——清·乐钧《北新吏》
廉则政清,政清则民服。
——宋·苏轼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
——汉·刘向
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唐)魏征《隋书·房彦谦传》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洪应明(明)
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松坪(清)
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张伯行(清)
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张伯行(清)
所判案非皆允也!贪一毫枉法脏,唯恐子孙有报;不爱钱敢曰廉乎!存半点徇私念,是知鬼神难欺。
——樊公佩(清)
理事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恩泽(清)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
——柳宗元(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宋)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
——王阳明(明)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顾景祥(明)
从田间来,愿闻吾民疾苦;后天下乐,试观案哲襟怀。
——郭柏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