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导入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古往今来,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底都是最美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而鲁迅先生的《故乡》却与众不同,别有深意,究竟与其他写故乡的文学作品有何不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故乡》。

板书:故乡 鲁迅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一说鲁迅一共写了几个故乡?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两个 记忆中的故乡 回家后的故乡

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美丽的)(萧索衰败的)(变化很大的)(让人伤心失望的)……

教师肯定以上答案

三、细读课文 合作交流

一个让我悲哀、难受、心痛的故乡,究其原因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二十多年后的故乡有什么变化?

环境变化 (景) 人物变化(人)

记忆中的故乡 闰土

回家后的故乡 杨二嫂

板书:

记忆中的故乡 对比 回家后的故乡

悲 变 景 美丽 安静 祥和 晦涩 萧条 荒凉

哀 人 少年闰土 小英雄 年轻的杨二嫂 美好、平和

中年闰土 木偶人 五十岁的杨二嫂 庸俗、卑劣

请第一组同学,来找一找关于记忆中故乡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感情。(美丽)

“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格调欢快的图景,这是帝国主义商品经济尚未渗透到中国农村时的安静,祥和的景象。

请第二组同学,来找一找关于回家后的故乡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感情。(悲凉)一个没有春天的故乡

突出故乡萧条、荒凉、冷落的特点,烘托我当时悲凉的心境。

昔日的蓝天明月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这样的故乡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故乡,令人满是悲伤。

请第三组同学结合文本,分析闰土的变化,概括其特点(包括原因)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与我的关系)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快乐、灵活敏捷、聪明机智(小英雄

中年闰土:贫穷、麻木、愚昧(木偶人

造成闰土贫穷的原因:多子、苛捐杂税、隔层剥削以及精神上的麻木、愚昧

请第四组同学结合文本,分析杨二嫂的变化,概括其特点

年轻时的杨二嫂:豆腐西施 美丽、平和

五十岁的杨二嫂:尖酸、刻薄、庸俗、卑劣

造成杨二嫂如此的原因:社会贫穷

这一个令人失望的故乡,一个没有春天的故乡。

四、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鲁迅将二十多年前和如今的故乡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二十年代末,苦难中的人们,以及精神故园失落的悲哀。

在远离故乡时,作者还提到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孩子在文中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

对比,我与闰土的隔膜与孩子们的“一气”对比,担忧他们,又希望与我们不同。

提到希望,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三节,来看一看冬天后面真的是春天吗?

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作者的害怕,对未来的迷茫……

正因为如此,鲁迅把这篇小说放入了一个小说集中,它的名字是《呐喊》,就是大声唤醒那些麻木愚昧的人们。

五、发挥想象 拓展延伸

请发挥想象,写出又过了二十余年,宏儿和水生再次相见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