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的成材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先天资质和后天的主观努力。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同等的天资条件和教育大环境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很多心理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危机 期”或“矛盾动荡期”,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条小船”。这一时期,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教育得好,从此中学生的身 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很可能使孩子经受曲折,变得难以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少聪明、 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期”,而丧失了成才的机会。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时期呢?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一、自我意识、独立性加强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我”真正出现,对自己的评价不再是社会的评价,还有“我”的评价。他们与 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这时他们开始出现了“成人感”,既渴望实现成人。而“成人感”与真正的成人是不同的,他们的 成人感来自对成人的期盼,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主宰自己。因此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 一些活动。但家长并不把他们当作成人,仍然认为孩子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所以他们认为阻止他们成人的是真 正的成人,因而他们又会拒绝成人。

二、逆反心理加重

正因为孩子成人感的出现,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 依赖家庭。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难怪家长常常会抱怨孩子越来越 不听话,而孩子却说父母唠唠叨叨真烦人。特别是家庭的破裂、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与鼓励、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都会导致子女过 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良策去排遣时,便在情感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甚至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 理。

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证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不成熟,情感还不够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 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 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学习信心减弱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你问及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将来想干什么时,他会大声地告诉你:“科学家!”、“宇航 员!”,而当你再问一个中学生时,他会低着头轻轻地说:“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多么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也难怪,随着学业的不断加重,挫折的不断增多,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向着更务实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些学生,他们总是感慨万千地说:“我在小学时 成绩都还不错,可进了中学,却每况愈下,现在我对学习的自信心越来越差了。”

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孩子在自信心上的变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老师、家长又常常讽刺挖苦不尊重学生,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的兴趣下降。由于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和自卑心理。

四、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

每个周末孩子都会提出和同学出去逛街、买东西、去书城,而不愿与父母一块出门,而且,每天孩子的电话也特别地多。还 有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写字条、传字条也是令老师头痛的问题。有个初一的女生国庆节期间向妈妈提出和另一女同学去她在珠海的亲戚家玩,母亲提出作陪,并提出 提供一切费用,没想到被孩子坚决拒绝,坚持到最后孩子宁可不去也不要母亲作陪。可见,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会觉得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甚至 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多数青少年都具有群体观念,他们常感到在群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都互相影响,信任同伴胜过家长和老师,他们互相倾吐内心的秘密和苦恼,也经常从同伴那里得到同情、理解和温暖,而这种情感从成人那里却难以得到。

五、异性交往困难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加强,即出现了性别觉醒。这时他们在评价人时,男、女性意识再也去不掉了:父亲是 男人,母亲是女人,老师有男老师、女老师之分,朋友有男孩和女孩之分。有了男女意识后,孩子在行为上便注意了自己的性别塑造,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关 心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在青春发育期,异性的神秘引起了孩子对异性探究的欲望增强,再加上人体生殖系统开始迅速地发育,出现生理上的冲动,对异性容易产生好感,所以中学生中早恋现象比高中还多。有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中学生早恋”,有24.9%的中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