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高扬学习好习惯的风帆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认识学习习惯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和家长探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确立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说理法,教材导读法,交流互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家长如何引领孩子高扬学习好习惯的风帆。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发家长的思考

师:(媒体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为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家长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讲故事,助理解)

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大家都很熟悉,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平心而论,兔子在奔跑速度这一行为上不可谓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究竟拥有什么取胜的法宝呢?

家长发言讨论

教师引导小结:

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如果我们把它概括得更抽象一点,即乌龟拥有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外化为勇往直前的优秀习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又何尝不是: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一两个优秀的行为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缺乏后继性的,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行为层出不穷的制度性保证,它甚至有可能使一系列指向明确的平凡的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

【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优秀的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要臻于佳境,一个人需要优秀的行为习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样需要优秀的行为习惯,那便是好的机制或好的体制。通过故事,让家长明白名言的意思,从而知道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二、揭开面纱,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真面貌。

过渡:当我们领悟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成才的重要价值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良好学习习惯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又应该如何训练和培养?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引领孩子高扬学习好习惯的风帆》这一篇章(板书课题)

(一)良好学习习惯是一种能自主、自学、自理、自励的综合学习能力,是一种智慧性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小朋友,不需要自身特别的意志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特别的监控,而能自觉地学习,科学地学习,并且成为他的一种需要,成为他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现身说法,分析症结。

1.首先,请个别家长朋友谈谈在孩子的学习习惯方面你是怎样做的?孩子又有怎样的表现?

2.教师分析小结

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固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即这些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许多孩子做作业必须家长催逼才做,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有的孩子搞学习必须家长陪在旁边,否则,学习就无法进行,等等。这都是不良的、很有害的习惯。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其学习成绩当然上不去。如果这个时期来请什么家教,当然不是治本之策。即使再好的家庭教师也不能整天陪着你的孩子。 因此,要想孩子学有所成,与时俱进,永不落后,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理念:家长畅所欲言,让家长探讨生活中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得以在家长群中推广,部分家长谈到自己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途中碰到的困惑,也能得以倾诉,引起家长的共鸣。】

三、了解要素,解析良好学习习惯的魔力。

过渡小结:综合各位家长的发言,我们把学习习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具体行为操作层次,二是心理操作层次。

具体行为方面可分为: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习惯。如果孩子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就能提高听课及学习效率。

2.复习的习惯

复习可以使孩子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消化、综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一个善于复习的人往往能够学到其他人无法学到的知识。

师问:作为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掌握复习方法呢?

①家长谈谈自己的经验。

②教师小结: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学习的内容、时间,帮他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让他慢慢地学会掌握复习的过程和节奏。

师问:培养孩子的复习习惯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教师小结概括:

①及时复习

孩子在记忆或学习一些内容后,应在当天或第二天抓紧时间

进行复习,避免知识很快被遗忘。

②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对语文词汇、英语单词采用记忆的方法,对数学计算采用习题练习的方法加以巩固。

③回忆与复习相结合

如复习英语单词,让孩子先尽量回忆,回忆出来表明还能记住,记不住的,就去翻书复习。让孩子背一篇课文,孩子读几遍之后,就让他合上书,从第一句开始让他尽量回忆,实在回忆不出来再翻书看。

④防止心理疲劳

机械的阅读背诵,繁杂重复的计算往往导致乏味,容易引起心理疲劳,降低复习效果。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运用多感官进行复习,如:一边看,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使看、听、记、背、写同时进行;也可以借助相关录音带或录像带帮助孩子复习,既能激发孩子的复习兴趣,又能提高复习效果,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3.提问的习惯

“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是“学”,第二个字是“问”,学问,学问,要会学还要会问,才会有“学问”。就是说,一定要学会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师问: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现成的答案。碰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呢?

小结:如果家长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的眼前问题,但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父母,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因此,聪明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巧妙地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引导他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资料,让孩子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家长再示范,或和孩子一块儿去请教别人,查资料,反复思考,这样更有利于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家长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就要多向孩子发问。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孩子的意见和问题哪怕是错误的,家长也应该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正确的意见和问题,家长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的信心,提高他提问的能力。

【设计理念:这些习惯看似平常,但是真正要做好它,还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养成过程中不断地给给予孩子鼓励和督促,直到孩子能真正成为习惯那天开始。】

心理操作方面具体体现在:

一、 耐心的习惯

1.培养孩子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标准之一。耐心

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学习不耐心,有头无尾,虎头蛇尾,就学

不到知识,学不好本领。

1.师问:当孩子不停地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少做作业或者不做作业的要求时,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2.家长自由发表自己的做法。

3.教师小结:

当碰到以上现象时,家长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和耐心训练。家长只有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耐心的习惯呢?我们来听个故事

4.教师讲故事,帮助分析:

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让他能够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父亲去世后,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宁波师范预科学校读书。读了一个学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当时全省著名的效实中学。哥哥对他说:“效实中学是用英语讲课的,你的英语根本不行,你有耐心补习好英语吗?”童第周认为“滴水能够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学习,肯定能够考上的。为了准备考试,童第周坚持自学英语,每天除了吃饭外很少离开书房。终于,童第周考上了效实中学。在效实中学,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绩从刚入学的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

5.教师反问:童第周父兄培养他耐心学习的做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设计理念: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家长明白,耐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在学习时往往缺乏耐心,而孩子的耐心又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后天的培养。】

二.专心的习惯

1.明确专心的重要性

专心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孩子只有形成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的事业中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

情所干扰。

2.举例分析,何为专心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开始,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晕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书本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从书本上拉开了。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是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每次做实验时,牛顿总是通宵达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有一天,他请一个朋友吃饭。朋友来了,牛顿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朋友等了很长时间,肚子很饿,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于是就自己到餐厅里把煮好的鸡吃了。过了一会儿,牛顿出来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午饭了。”于是,牛顿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牛顿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实验上,竟然会忘记自己有没有吃饭。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顿在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观察的习惯

1.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触摸等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

2.讲述伽利略和李时珍的故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教堂里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规律。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幼年时就喜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长叶、开花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错误,而写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

四、记忆的习惯

1.什么是记忆?

记忆就是把某种东西记住,在某个想再次知道的时候就能想

得起来。

2.举例说明,名人非凡的记忆

在十年动乱中,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缺乏资料和标本的情况下,全凭记忆完成了近10万字的两部著作,这就是记忆的功劳。

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候看爷爷抄古文《东都赋》,爷爷刚抄完,他就能够背出全文了。茅以升晚年的时候,还可以准确地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百位的数字。

3.如何指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呢?

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在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

4.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动机、兴趣、记忆方法、睡眠、情绪、疾病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记忆方法。

5.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擅长记忆的习惯呢?

①激发对记忆的兴趣

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加工,从而把它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就提高了。

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就是说“欲要记,先要懂”,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说:“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

五、思考的习惯

1.什么是思考?

思考就是开动脑筋,发展思维。

2.分析当今孩子的思考现状。

孩子学习有两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不少家长朋友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因此,在孩子中往往会出现学习成绩好,但思维能力差的“高分低能”现象。

3.推荐读书,帮助思考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六、勤奋的习惯

勤奋就是自觉地、刻苦地学习他想要的知识。勤奋不仅包括学习的态度,也包括学习知识时注重的深度和广度,还包括涉及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勤奋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化剂”。

举例;

年轻时候的齐白石特别喜爱篆刻,但他对自己的篆刻技术不满意,就向篆刻家虚心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于是,齐白石就按照他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来,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耐心、坚持到底的勤奋习惯终于使他成了篆刻家。

七、自我鼓励的习惯

自己鼓励自己克服困难,自己为自己加油,从而激发自己的潜

能,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设计理念: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大量的举例说明,要想孩子学有所成,与时俱进,永不落后,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在意用心,家长做好孩子成长途中的导航

综上所看,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我们家长,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身体力行,作出榜样

1.教师讲述故事,明确父母的榜样作用

全国家长的模范曲宝琴说:“孩子从来都是敏感而柔弱的,他的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需要父母对生活的诚意和对孩子的用心。”的确如曲宝琴所言,作为孩子的带路人和第一位老师,自律、乐观、用心学习应成为父母的基本素质。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做时时留意、处处作则的有心人,并把用心贯穿在养育儿女的每一个细节里。 曲宝琴的三个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早上6点就要起床上学,曲宝琴就要求他们晚上8点必须睡觉,电视只能看晚上6点半的动画片,如果到周末,可延长到9点。 当时,他们家只有一间屋子,孩子们睡觉,他们就得跟着熄灯。他们睡不着,常常是爸爸把没有耳机的收音机开到最小的音量,放在枕边听广播小说;妈妈睁着眼睛看着窗外,一边回想当天的事,一边计划第二天的安排。后来,孩子上了中学,作业虽然多,曲宝琴也规定他们最晚不能超过10点半睡觉。多年来,全家一直遵守这个规定,从没有开着电灯熬夜的习惯。

2.听了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3.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家长们,你的言行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教材。俗话说得好,学习习惯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学习习惯的孩子。要让孩子有一流的学习习惯,必须让孩子在一流的家庭里接受熏陶。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与孩子谈话、教导孩子、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在教育孩子。你怎么思考,怎么提问,怎么读书,怎么读报,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为孩子天真烂漫,心灵是敞开的,他在情不自禁地模仿你,对他来说,家长就是他的榜样,所以家长应该有高度的榜样意识,不仅仅注意与孩子谈话教育时内容正确,更要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用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孩子。

(二)环境宽松,家庭和谐

1.出示一份家庭问卷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调查报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受到压抑,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2.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呢?

家长应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民主,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父母跟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意见不正确,就应当加以指正和辅导。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3.举例说明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实验,因此,实验导致爆炸的事情屡有发生。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可喜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去责骂孩子或殴打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让孩子从中受到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4.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思考和创造的习惯,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三)情感激励,促使养成

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当孩子取得点点滴滴的进步时,又该怎么做呢?

家长谈谈自己的做法

师小结:对于孩子的每一点小的进步,家长都应该予以关注,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孩子一步步迈向成功。

【设计理念: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家长都可通过微笑、点头、握手、语言、符号、表扬、赠送小奖品等手段给予鼓励,让孩子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继续克服困难的动力,去努力养成更多更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引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总结: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因此,建议家长储备一点相关书刊,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利于为两者之间的沟通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今天的课是针对如何引领孩子高扬学习好习惯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来的,我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深深的体会到家长们的不易与困惑,我力求通过这个家长学校的渠道和你们沟通交流,和你们共同进步,让我们携手把我们的孩子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