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学校开展了“2019年度青蓝工程”,我有幸成为周建兰校长的结对徒弟。

拜师仪式上,学校要求徒弟虚心学习,主动请教,勤奋工作,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师父对徒弟全方位关心,无保留地分享,有重点地指导。当时我暗自高兴,高兴的是有了师父的指导我将能够借助师父的智慧,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获得通往成功的捷径。

然而,接下来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成功没有捷径。师徒结对后,周校长多次走进我的课堂。起初,每次听完课,作为师父的她都没有跟我作过多的交流,我还有些小纳闷,但经过几次听课后才喊我到她的办公室进行了交谈。在交谈中,她首先对我个人从课堂语言、教材处理、问题设计、典例示范、堂练效能、教师角色、学生活动、课堂生成、板书归纳、学科价值10个方面作了归类描述和细致分析,然后让我再逐个进行优化处理,解决“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基于我的个性怎样处理可以更好”,并谈了她的处理方法,最后指出,我其实是位老教师了,但既然乐意进行师徒结对,应该有断尾再生的决心与勇气,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思维习惯,固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指出教师的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就单单从这个过程而言,我便从师父身上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师父向我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有自我成长的目标和规划,这些学校都有统一要求,关键是个人是否做的纯粹,真正落实。做到常读书、常听课、常模仿、常反思。常读书,多读名人名家的教学专著,多领会名人名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反复研读,悟出其中的内涵,体会其中的真谛,久而久之就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常听课,线上听,线下听,线上听就是从网络上搜集名师名家的教学视频进行观摩学习,线下听就是听取身边名师的课堂,揣摩他们是怎样落实理念、实施方法、组织活动的;常模仿,将听课学习中悟出的方法技巧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常反思,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重视,课后进行反思,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并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加以系统化形成教学论文,甚至更进一步思考形成研究课题,在不断地教学反思和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此后,我就放弃了走捷径的念头,脚踏实地地读教育名著、研读课程标准、听课揣摩、模仿实践、反思研究,经常向师父汇报近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虽然看不出很大的成就,但收获自知,尤其是课堂教学处理越来越顺手、流畅了,也会评课了。在此期间发表期刊论文一篇,获盐城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征集活动一等奖,并参与课题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