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引领家长认识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

2.让家长感知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生活能力的产生根源

3.通过教学活动让家长明确职责,掌握教育培养孩子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学重点】

让家长学会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成为生活的主人

【教学构想】

1.以具体的实例(个案)导入新课,引出授课的要点、要求。

2.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家长的共鸣和讨论,阐述具体要求。

3.授课以后要进行跟踪调查,力求实效。

4.用时1.5小时左右。(一个课时)

【授课过程及内容】

一、情境创设:

1、讨论:作为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①生活方面 ②指导学习 ③教育成长

(家长发表观点,教师适时总结梳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的全部寄托。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真的很好吗?孩子会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发展吗?

2、在发达国家,孩子们的父母又是怎样说和做的呢?

在美国,通常父母会对12岁以后的孩子这样说:“要花钱,自己挣”;

在日本,也有一句谚语:“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

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承担一些家庭义务。”

在瑞士,女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去当一年保姆。

当我们的孩子迈入十二三岁的门槛时,作为家长,你们是否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告诉和培养他们的勇敢地驽驭自己的命运,不依赖他人,做生活的强者呢?

二、 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了什么?

案例:近日,《新快报》报道了一位家长的来信,这位署名为“新快报读者”的热心人士昨日给本报发来传真,称几个月前他18岁正读大一的儿子,因为不给他 买苹果4代手机,大闹情绪。实际上,他已经给儿子买过苹果2代手机,但被其弄坏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小争吵中,他那身高1.75米,体重83公斤的 儿子,居然挥拳向他猛击过来。“幸好我是武警出身,本能一闪才能躲过,但按我的职业判断,那一拳足以将一个普通人打晕!!”

讨论:1、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你们的孩子是否在生活中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

2、父母溺爱孩子会产生哪些后果?

交流后总结:

(1)自私自利 (2)胆小怕事 (3)性格孤僻

(4)挑食偏食 (5)称王称霸 (6)生活能力缺失

二、娇生惯养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温床

正如上面所述,这一切的根源都源自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照顾”甚至溺爱。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不当的“保姆式教育”方式造成的。我们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老实听话、智育第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或者有求必应,不管合理与否,从不拒绝孩子,对孩子过分迁就,事事满足;或者过分照顾孩子,包得太多,管得太死,实行保姆式的管教……凡此种种的情况下,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谈何自立自强?

三、让孩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一)案例分析

案例:《济南时报》报道过一个“十分钟租借”的故事: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一位农村小伙子郁闷地在路边坐着。这是他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五天了,他已经用尽了不多的盘缠,整整两天未进饭食了。

一旁擦皮鞋的女孩见状,便把5元钱递了过来:“你去买点吃的吧!”当小伙子伸手接钱时,那女孩却又抽回了拿钱的钱的手。“你真的想要这施舍?”一瞬间,女孩的目光让他突然醒悟:接受施舍,岂不真的与乞丐无异了!他脸红了。女孩笑了,说:“你如果确实需要帮助,我就把这擦鞋的摊位借给你十分钟,这样你就可以挣够一顿饭钱了……”这是一个诱人的建议!果然,那小伙子在十分钟内挣得了几元钱。

就是这十分钟的“租借”,改变了小伙子的一生。后来,他和女孩一起摆摊擦鞋,结婚成家,开了一个皮鞋加工店,接着开了一家皮鞋厂……现在,当年困顿街头的农村小伙子已经是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了。每当提及当年的创业历史时,他都会说:“感谢我的妻子,是她当年十分钟的‘租借’,让我保持了尊严,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这故事的寓意是:人生在世,不论处于多么困顿的境地,都要自强自立,有尊严地活着,然后才可能有所发展。

(二)教师演讲,引起家长共鸣(注意情感的表达)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凸现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现在的很多的孩子都有依赖的习惯。有了拐杖就不想自己走路,有了依赖就不想自立了。这怎能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呢?

上了初中的孩子,只有逐步摆脱依赖,抛弃拐杖。具有自信心和自主能力,才能走向成功。自立自强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成功之门的钥匙,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支撑。

四、如何培养提高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一个不能自立的人,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也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人格;一个不能自强的人,就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也就无法获得成功。如何培养提高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了解孩子自强自立能力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如何做。

(一)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要求

1.孩子应具有竞争意识

2.孩子应明确奋斗目标

3.孩子应多些自立机会

4.孩子应正确对待挫折

5.孩子应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家长的具体做法

1.为孩子创设学习“自理”的舞台

(1)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爸爸妈妈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爸爸妈妈切不可包办代替。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梳头、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爸爸妈妈尽量不要替孩子做。如果爸爸妈妈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

(3)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并学会利用好零碎时间和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教育孩子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使其从小在心中就打下“时间就是生命”的深刻烙印。

(4)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表率

由于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爸爸妈妈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2.为孩子创设学习“管理”的舞台

俗语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来。

(1) 孩子参与家庭管理的好处

①锻炼孩子的能力 ②有利于健康成长 ③增强孩子的信心

(2)培养孩子参与家庭管理的方法

①培养孩于的参与意识

父母在平时谈论家庭问题或商量事情时,要有意识地征求孩子的惫见。例如:“你觉得这个建议好不好?”“你认为这样东西该买不该买?”“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吗?”这样可以逐渐使孩子关心家庭中的事情,产生参与意识。

②给孩于充分的知情权

给孩子充分的知悄权,就是让他深人家庭的“腹地”,其意义非常重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家里的事他也不懂,因此,家长常常不让孩子知道家庭事务。甚至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也不让孩子知道.本来是想不让孩子受到打击,实际上当最坏的结果出现的时候,由于孩子缺乏思想准备。遭受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让孩子了解家长对某些事情的态度,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了解生活的艰辛,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③确定孩子应参与什么事务

在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前,父毋必须事先考虑一下.家里哪些事情适合孩子参与,哪些不适合。一般说来,凡是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就可以让其参与;否则就不宜让孩子参与。确定参与内容,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1、树立正确理财观

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将使孩子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享受并开创人生。正确的理财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良好的金钱观念,懂得一些基础的理财方法来管理金钱,培养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恩、自信等品德,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要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

2、"小钱成大钱"

每个父母都会给孩子零花钱,而逢年过节,孩子还会从亲戚朋友那儿获得数量不等的压岁钱,将这些零散资金学会系统运用,是教会孩子理财的重要一步。

五、总结提升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不仅仅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更要懂得使用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和各位家长就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做了详细研究,更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将它带入生活,及时应用,为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作出科学的规划。

六、学以致用

(一)议一议:请我们运用所学观点,对下面几个孩子进行帮助。

小刚说:“成年人应当自立自强。我现在还没长大,只能让大人照顾。等我长大了,才能自立自强。”

小勇说:“我特别想自立自强。凡是我自己的事,我就想自己做主,不愿意让大人管。”

小丽说:“爸爸妈妈对我可关心了,生活上的事不用我操心,都替我做了。我何必非要争着自己去做呢?”

提示:自立自强的品质应当从小抓起,小时不注意培养,长大很难弥补;由于孩子年龄还小,有些事应当提醒孩子让孩子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使孩子的独立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父母对子女生活上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害了孩子。